首頁

聖地一覽

西藏藏傳佛教

西藏藏傳佛教


桑耶寺

桑耶寺的全名是「貝扎瑪桑耶敏久倫吉白祖拉康」,藏文含義為「吉祥紅岩思量無際不變頓成神殿」。公元7世紀時,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分別與尼泊爾、唐王朝聯姻,迎娶了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,同時也將佛教引入了西藏。雖然當時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,但這些寺院主要用作王室供養佛像,或者給外來的遊方僧提供落腳地點,寺內實際上並沒有修行的僧侶。

8世紀末,吐蕃達到了其全盛時期。時任贊普的赤松德贊篤信佛教,他將印度的兩位佛教大師寂護和蓮花生(padma byung gnas)迎請至西藏弘揚佛法,並決定為他們修建一座寺院。經過蓮花生等人的實地勘測,最終選址在靠近吐蕃冬宮的雅魯藏布江北岸興建,並由寂護設計出了建設方案。據《桑耶寺志》記載,762年,赤松德贊親自為寺院舉行奠基,此後在蓮花生的主持下,經過長達十二年時間的建造,到775年終告落成。由於有傳說在初建時,赤松德贊急於想知道建成後的景象,於是蓮花生就從掌中變出了寺院的幻象,赤松德贊看後不禁驚呼「桑耶」(意為「出乎意料」、「不可想像」),後來就把這一聲驚語作為了寺名。

桑耶寺落成後舉行了盛大的開光儀式。赤松德贊又從唐朝、印度和于闐等地邀請來僧人住寺傳經譯經,並宣布吐蕃上下一律遵奉佛教。此外,他還親自挑選了七名貴族子弟剃度為僧,成為桑耶寺的第一代喇嘛,也是西藏的第一批出家僧人,史稱「預試七人」(sad-mi mi-bdun)。因此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具備佛、法、僧三寶的正規寺院,在藏傳佛教界擁有崇高的地位。

9世紀中葉,吐蕃禁止佛教傳播,桑耶寺也遭到封禁。10世紀後期重新開放後,這裡遂成為寧瑪派(紅教)的中心寺院。薩迦派統治時期,對該寺進行過修葺,並派遣僧人住寺,此後就形成了寧瑪、薩迦兩派共處一寺的局面。